对现金支付不可矫枉过正
近日去市场买菜,商贩可以接受大面值现金也可以扫码支付,但一些商贩拒收一元以下的硬币。其实拒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现在很多银行因为要成本核算,增加一个柜员要近10万元的支出,如果用自助设备成本可以减少大半,而且很多银行均对网点电子网络利用率有诸多考核要求,对利用率不足的银行要处罚,所以一些银行仅留下一个柜员窗口,银行有意识去改变客户多去使用电子自助设备,这种重视网络支付等于在变相轻视现金支付。柜员减少的情况下又给那些收到现金要存入银行的商户带来极大不便,特别那些拥有大量硬币的商户,来银行长时间排队不说,因为柜员少业务忙,也没有时间来帮客户清点、整理、扎捆,所以很多商户的一些一元以下的硬币只能捂在家里难以存入银行,那些硬币对于商户成了“鸡肋”,得不到及时利用不说,长时间放在身边成为“吃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大累赘,所以传导到市场就演变成商户一般也拒收一元以下硬币。
其实拒收现金最厉害的场所一般都是很强势的单位,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房子抢手时,如果买房者提着现金去交房款,开发商的收银员一般都要求先去银行把钱存到卡上,然后拿卡再来划转,这种情况倒不是开发商里面的收银员有意刁难,因为一套房子成百上千万,人人都提着这么多现金还不把收银员累死?
还有现在一些法律诉讼,法院规定借贷之间一般要从银行走账,认为能规避一些虚假诉讼,以现金来往的反而削弱诉讼证据,这些都有意无意推动着人们尽量不要去接触现金。
其实几年前我们也提倡过无现金社会,马云曾经为支付宝造势,设想用网络电子货币取代现金货币,要实现一个无现金社会,并首先在支付宝诞生地杭州试验。果然出手不凡,据报道,一对表兄弟去杭州抢劫,连抢三家便利店,结果只抢到1800元现金,他们没想到“人间天堂”之地早已是无现金的场所。
现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到了以往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现在的动车高铁,可以不需取票,凭身份证或手机即可上车,以往一大堆“黄牛”高价现金转让车票、虚假排队收取现金插队费,这些极难治理的“牛皮癣”终于在高科技中销声匿迹了。
当然现金的去留在古今中外有时要根据政治的需要。在东晋时期,桓温为了打击高门士族,曾经有废除钱币(今天看即现金)的设想,因高门士族当时拥有铸币权,有钱就能搞土地兼并,就能控制大量社会资源,对位高权重者形成威胁,桓温这个回到以物易物原始状态的设想,其目的是剥夺士族手里的财富,削弱高门士族的势力来进行权力平衡,当然这个设想在博弈过程中最终没能实现。
有趣的是当代却实现了废钞事件,2016年11月8日,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宣布废除卢比的大额钞票,废钞令规定:如果居民将价值25万卢比(约合人民币2.55万元)以下的旧币存到银行时,政府不会予以追问,但超过这个限额,如果居民与合理收入范围不符,则将面临高达60%的惩罚性税收。这项废钞令严重打击了印度贪官的小金库和一些洗黑钱行为,与桓温废除钱币的设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现金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诚信机制。伴随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大流动,以往熟人社会没有了,我们的诚信机制因此出现大麻烦,对不守信的人几乎没有好手段来治理,如果用现金管理来给不守信的人戴上“紧箍咒”,按照现今限制换汇来保外汇不流失的思路,假定银行对所有的人规定每人每月只能支取现金1000元额度,每次超过一百元的款项都要从银行卡转账,没有信用的人既不能从银行开卡,又不能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系统,让不守信的行为处处受掣肘寸步难行,今后谁又会去轻易践踏诚信红线?
现金固然有利有弊,现金被盗,是没有办法找回的,现金经过多人转手,上面附着大量细菌,对个人卫生受到一些影响,而且现金找零也很麻烦。而无现金社会可以节约大量社会资源,降低印钞成本,出门不用带钱包,也不存在找零问题。权衡利弊感觉无现金带来的便利要大于有现金。
其实货币的交易只是一种符号,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转瞬即逝,得到是为了放弃,因此交易者并不在意媒介物本身价值,而在意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替代价值,就像古代的贝壳、交子,现代的国库券、纸币、硬币,只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人们就能认可其价值。电子货币也是一种价值符号,作为纸币和信用货币的综合体的电子货币,是货币的一种电子符号,与纸币和硬币一样,本身没有实际价值,存在于国家强制力表现的名义价值,那么现金支付和网上的电子支付对于支付能力没有什么区别。
但最可怕的往往是我们搞任何事都容易搞过头,房子是用来住的,结果完全沦落成股票那样的大炒特炒,大蒜生姜是用来吃的,结果变异成“蒜你狠”“姜一军”,农民工靠出卖体力维持基本生活,结果在大城市变成“低端人口”被驱逐。现在如果过分凸出现金位置,那些网络支付今后会不会也要遭“清算”?
对于支付来说,方便是第一要务。当前出现一些人民币现金拒收现象,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并不是人们排斥不认可人民币,而是在于使用是否方便,千万不要把人们方便使用的认识理解为人们拒绝或者歧视使用人民币现金,网络支付和现金支付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支付使用的方便。